close

流浪異鄉的文化衝擊感(Oct, 26, 2003)

出國四年多,一直很少談到在異鄉所感受到的文化衝擊。該怎麼說呢?沒有經歷過同樣的洗禮,是很難體會到這種心情的變化的。



剛出國的朋友,大概都會有同樣的感覺。或許除了適應力特別強的人以外,大部份的人一開始可能會對於美國的生活產生一種鄙視感,從而開始懷念在台灣那便利自由的生活型態,對於些想留在美國的人或多或少流露出所謂本土式的文化驕傲,甚至有意無意的向所有人宣佈:等我念完我一定要回台灣!有可能是基於覺得台灣更好,或是覺得要回國貢獻所學等等各種崇高的理想,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誓言。



我也曾經是其中之一。



還記得出國的第一年暑假,到芝加哥去拜訪當時已經在那裡求學生活四年的好友,談到這個話題,我就是信誓旦旦的這麼對她說著。好友笑一笑,看得出來她不想多做解釋,只是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當時我認為她的預言,是因為她認為大部份的人都無法拒絕美國舒適生活的誘惑,不可能再回頭去習慣台灣的生活環境,所以才會像是下了咒語似的那麼篤定。



漸漸的,在這裡生活的時間長了,遇見的人事物也多了,這才發現當時自己的思考多麼狹隘,那麼容易地窄化或是簡化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所做的選擇。



先談談美國的生活吧。沒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對於那些在美國找到工作的朋友,第一個反應一定是“高薪”,然後心裡大概會冒出兩種反應,一是覺得這傢伙實在太厲害了,居然能夠在美國找到工作;另一種反應大概是“又是一個背離養育自己國家,不懂得回來這裡貢獻所學的人”。



有些事情,一定要和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朋友談談。美國的薪水高,但絕不能拿來和台灣的薪水做齊頭式的比較,因為美國的生活消費非常高。不管城市鄉村,有個簡單的比較法:在美國領的年薪數目,約等於台幣同等月薪數目可以換取的生活水準。例如在美國年薪美金四萬,約等於台幣月薪四萬的生活水準。這樣你還覺得美國薪水好賺嗎?



第二,美國的生活的確舒適,但也是出乎想像的艱苦。最艱苦的部份不是語言,也不是生活上的不習慣,而是缺乏一種被認同的感覺。大部份在美國的朋友,回到台灣很容易都可以成為人上人,他們的學經歷很容易會得到同胞的敬佩,而在美國,你必須成為龍頭中的龍頭,才有可能得到同樣讚賞的眼神。很多很多放棄美國“高薪”而回到台灣的朋友,絕大部份都是因為這個”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的感覺。說句不好聽的實話,在這裡,you are nobody,但回台灣,你絕對是somebody。光是這種心裡上的感覺就值得很多人”放棄美國的高薪和舒適的環境“而回到台灣了。所以請要瞭解一件事,在美國留下去的人,絕對不見得是因為薪水高,生活舒適,回台灣的人也不見得是因為為了貢獻祖國而放棄舒服的生活。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最重要的是,不要以自己淺薄的人生經驗去窄化別人對於自己生命的選擇。你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好的一面,你還沒有機會去親身體驗辛苦的那一面,因此不太可能做客觀的判斷的。



第三,要對自己的國家有所貢獻,方法有很多,絕對不是一定要在台灣才能做。例如,從身為一個守法守分的人開始做起,在能力範圍之內幫助你的同學,同事,朋友,都可以得到別人的尊敬,也從而認同你所來自的國家。如果從事學術工作,更有機會為自己的國家做宣傳,甚至可以和台灣的學術單位做連線,提供在美國最新的資訊或機會,這種交流對在台灣的朋友而言也是非常寶貴的。另外,有很多出國留學遊學的朋友,在在都需要對於美國較為熟悉的台灣朋友幫忙。很多新生都是由台灣同學會帶上手的,也有很多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台灣教友們會給大家各式各樣的協助。簡單的說,在台灣的人不見得就會做一些對台灣有所貢獻的事;在美國的人也絕不是就和台灣斷了關係。



或許在異鄉流浪久了的朋友,越能夠和我有同樣的感受吧。人類害怕的,是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當你認識了各種不同的朋友之後,就會感覺到人類相同的那一面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ngk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