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也會當PTT的鄉民,當然也要學學鄉民的好習慣,小心不要炸到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人。
目前分類:一些想法 (21)
- Dec 24 Sun 2006 04:43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滿城盡帶黃金甲(有雷)
- Sep 05 Mon 2005 01:00
一夕消失的紐奧良
"New Orleans is never gonna be the same." 幾天來同事們說到紐奧良時,都有著同樣的嘆息。
曾經去過紐奧良兩次,那是一個有著獨特南方風格的城市。Canal Street,River Street,法國街,都是觀光客最愛去的地方;在這裡吃過它那類似海鮮繪飯的Gumbo,就知道別的地方的Gumbo味道就是不一樣。紐奧良黑人佔了七成左右,是爵士音樂發源的重鎮,有無數知名的爵知樂手樂團都在這裡駐腳。而如今紐奧良全市有百分之八十都浸在水中,一切都與記憶中的完全不同了。
- May 28 Sat 2005 01:39
美國的中小學老師
我在美國的工作,有一部份必須接觸到教育學程(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所謂教育學程,就是培育中小學師資的機構。
一直以來,在台灣當中小學老師就是一個人人稱羡的工作,免交稅,有軍公教福利,薪水穩定,有寒暑假,加上很多人認為中小學老師很輕鬆,對他們有那種”下午三點隔壁那個應該在小學工作的太太卻在曬衣服”的印像,所以當師資培育機構一鬆綁,報名的人數就直線上昇。不過這些福利一個個的消失,而且因為種種因素,老師供過於求,因此產生許多流浪教師甚至超額教師,六月12日這些準教師還準備上街遊行。
講了這麼多,主要是想說,美國和台灣的中小學老師差異真的很大。
在美國,老師不是一個多麼受人尊敬的行業。我記得看過一個廣告,爸爸問小男孩將來長大要做什麼,小男孩回答想當老師,爸爸馬上眉頭一皺,反問他有沒有別的選擇。這個廣告反映了大部分美國人對中小學老師的看法:Those who cannot do, teach; those who cannot teach, do.(不會做的人才去教書,不會教書的人則會做事)。
- Apr 12 Tue 2005 12:36
好友說...
昨天好友聽了我最近的工作內容之後,非但沒有半點同情心,反倒加了一句:我們夫妻兩這幾年也是如此。好友夫妻年紀只比我大一點點,但也是忙得成天不見蹤影。
好友說:忍耐吧,三十幾歲就是人生的奮鬥期啊!
這句話真是有醍醐灌頂的效果。好像一路念書念上來,中間工作個三年,再繼續念書,一直都沒想過什麼時候才算長大。有人對我說:
- Mar 29 Tue 2005 03:47
有關語言
出國之前,看到留學歸國的人就像是看到火星人一樣,覺得他們的英文一定跟電視影集裡的人物一樣超強,誰叫我周遭沒有半個出國念書的人,親朋好友也都是在台灣長大的,對於留學實在沒有一丁點的概念。
想想自己從國中開始念英文,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研究所還會念點原文書,那麼到美國念書應該不會太困難吧。真的出國之後,發現聽說讀寫從易到難的排列是:讀>聽>寫>說。
讀英文當然是沒問題,美國人寫文章,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重點,句句前後連貫,所以前文與後語必有關聯。至於聽,老師講課反而是最容易聽懂的,因為很多keyword都是本身很熟悉的專業術語,除非老師口音很重,否則大概都聽得懂。尤其念教育領域的老師,很多都教過中小學,因此大部份老師咬字清晰說的又慢(缺點就是他們看得懂學生的唇語。有一次上課,我旁邊的同學悄悄說:”It's boring",被站在六排之前的老師抓到,夠強吧!)。
- Feb 01 Tue 2005 07:36
教授的工作
- Nov 05 Fri 2004 01:51
2004美國總統大選
四年前的美國總統選舉,我才到美國一年多
雖然念過政治學,但對於美國的政治情勢並不是十分瞭解
而且初到美國,對這個地方還沒有深刻的感覺
現在回想起來,還記得當時佛州因票數爭議而使得總統難產
雖然高爾贏得普選票數,但佛州的選舉人票數是布希取得
- Oct 19 Tue 2004 01:55
別和德國人說笑
在Georgia念書時,雖然交到幾個不錯的外國朋友
但其中最要好的,一個是黑人,一個是國際學生
(我深信minority是最能瞭解minority的
- Aug 31 Tue 2004 08:43
Nono站長的博士論文誌謝
對博士班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寫論文。我的論文說來幸運,在所有的研究人員都出奇配合的情況下,所有的資料收集都沒有任何問題,非常順利。從2002年8月開始寫第一章,9月提proposal,12月完成軟體,2003年1月開始收集資料,2月開始寫資料分析與結論的部份,4月defense,很突然地就這麼完成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樣的時間的確是非常非常趕,只要一個環節發生問題,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延後,我也不可能順利在五月畢業了。
- Aug 31 Tue 2004 08:43
房東的小女兒
房東一家是西班牙裔的族群。早先常聽說西班牙裔的人,生活很散漫,不喜歡努力工作什麼的,不過因為我沒認識幾個西班牙裔的朋友,所以也無從評論起。
- Aug 31 Tue 2004 08:41
明天過後觀後感
趁著今天比較有閒,我們去看了”明天過後”這部電影。據說大陸片商將本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直譯為”後天”,雖然意思沒錯,但意境就差了許多。
- Aug 31 Tue 2004 08:41
華氏911
21世紀,似乎懂得操控媒體的人贏面比較大。這種狀況中外皆然,只是手段高明與否,以及民眾的內省程度是否足以讓當權者不敢太過明目張膽。美國是個不能沒有媒體的國家,因為地幅廣大,全國性的資訊必須透過電視網才能讓大部份的民眾接近(Access)。
- Aug 31 Tue 2004 08:41
今天聽到的一句話
Your talent is the gift from God. What you do with it, is your gift back to God.
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卻道盡基督徒應有的感恩與謙卑。 我能做到一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但我也做不到某些人能做到的事。那就是神給予我們不一樣的天賦。
- Aug 31 Tue 2004 08:40
今天我真的怒了
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只懂得看到真像的某一面;因為年輕氣盛,也就很自然的以自己的角度批評一些其實自己不甚瞭解的事情。當然,年輕,並不是可以省略做人起碼的修養的藉口,所以一路走來,幾次可能發生嚴重衝突的場面,幸好都相安無事的化為無形。
- Aug 31 Tue 2004 08:38
老師最喜歡和最怕的學生...其實很簡單
以前在博士班念書的時候,感覺到國際學生都有一種相通的毛病(包括我在內):不敢發言。其實我還算好,有的國際學生一上課時嘴巴就像被黏住了一樣,一整節課都沒有打開過。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有幾個。一是亞洲學生從小就習慣於填鴨式的教育,老師說什麼就念什麼,反駁老師的論點並不是件被鼓勵的事;二是語言問題;三是身處於陌身的文化與環境之中,少說大概就會少錯。也因此,國際學生上課時,除了分組討論之外,其它時間似乎總是被遺忘的一群。
等到自己有機會站在另一邊之後,我才深刻的感受到,不發言的學生對課堂的影響是很大的。有時候老師舉出一些討論的主題,班上總是那幾個有過上班經驗或是外向活潑的學生很活躍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少數幾個沉默的學生,老師實在搞不清楚他倒底知不知道大家現在在做什麼。以前我的指導教授向我問起一位修他課的國際學生:"I don't know if he/she gets it or not, he/she always remains silence in the class."我只好替他回答:"He/She is probably just shy."其實只要你發言,老師都會很高興,也會很樂見你願意參與討論的。再強調一點,不管你講什麼,都絕對會比什麼都沒講要好的多。不要怕出錯,沒有出錯是表示你沒做事;有錯表示你有做嘗試。
- Aug 31 Tue 2004 08:38
身處異鄉的文化衝擊感
流浪異鄉的文化衝擊感(Oct, 26, 2003)
出國四年多,一直很少談到在異鄉所感受到的文化衝擊。該怎麼說呢?沒有經歷過同樣的洗禮,是很難體會到這種心情的變化的。
- Aug 31 Tue 2004 08:37
大城市與小鄉鎮
台灣與美國生活型態的差異,或許要親身經歷過,才會有深切的體會的。我在出國念書之前,對於美國的生活,實在不知道從何想像起,想到美國,似乎就浮現了從電影與影集所看到的片面印像,也就理所當然的以為美國就是由先進的大城市組成的,裡面充斥著帥哥美女高樓跑車。當我知道我要念書的地方是個小鄉鎮時,心想頂多就是像彰化台南那樣的地方罷了。等到我真的開始在這樣的地方居住時,才發現美國的小鎮生活還真的超乎自己以往的想像範圍。
- Aug 31 Tue 2004 08:37
捨不得
從小東奔西跑,搬來搬去的,在同一個地方住得最久的紀錄就是六年。對很多從來沒搬過家的人來說,是有點異類。如果人說「滾動的石頭不長苔」,那麼對一個漂居不定的人來說,很難對某個定點會留有什麼深刻的回憶的了。
我還記得第一天踏上這塊美國大陸的心情,因為有三個好友陪我一起飄洋過海,所以一點也沒有緊張的感覺,只覺得期待、興奮。一切的一切,對當時沒什麼出國旅遊經驗的我來說,都是陌生又新奇。一直到兩個星期後,朋友必須離我而去,那一天我才知道害怕,兩眼模糊的望著他們離開的巴士,好想叫他們不要走,好想搭上那一台車,好想就這麼拋下辛苦爭取而來的一切,回到溫暖而熟悉的那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