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一次上課時,邊講邊指著美國地圖上的紐約州。講完之後,我又提到伊利諾州,順便加了一句:”大家都知道伊利諾州吧?”
基本上這根本就是一句廢話,像我們台灣人誰不知道南投雲林彰化在那裡?我也只是順口說說,沒想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一個膽子大的人就自動代表大家回答:”伊利諾在那裡啊?”
驚訝的我還來不及反應,另一個學生很大聲地說:”拜託!伊利諾你們不知道在那裡嗎?芝加哥就在那裡啊!”
我問他:”那你怎麼知道伊利諾在那裡?”在這樣眾人皆醉的狀況下,他會指得出伊利諾在那裡實在是挺特別的。
他頓時聲音小了很多的回答:”哦,因為我出生在伊利諾啊,大學以後才到紐約。”
常聽人家說美國人地理不是很精通,歐洲亞洲分不出來,我還真沒想過原來厲害到這種程度。我只好認為是這班學生比較特別,否則我真的很難想像上了研究所還不太清楚自己國家地理狀況的人。
當然,文史哲是相通的,不太可能有那種沒什麼地理常識卻精通歷史文化的人,所以我想對世界史不是很清楚的美國人必定大有人在。但美國人對自己有興趣的學問是非常專精的,所以也不能因為某些人對史地瞭解的不足而推論這些人其它領域也不行。
說到這,到美國一段時間後,我一直覺得很多我們知道的專有名詞,卻無法和美國人順利溝通,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英文字是什麼。例如Cambodia是什麼?聽起來一點也不像柬埔寨;Afghanistan勉強可以猜得出來是阿富汗;Yangtze River?有多少人猜得出來揚子江就等於長江?其它像是耳熟能詳的書名如寫基督山恩仇記的大仲馬,格林童話,基督山恩仇記甚至是我最愛看的書之一,以前我還真不知道怎麼跟美國人說:”我最愛看基督山恩仇記”,因為我實在不知道那是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誰叫我以前從來沒好好注意過這些東西的英文是什麼呢?
有時甚至連電影也是。出國前我很少注意電影的英文原名是什麼,現在則是搞不清楚中文片名。像是Catch me if you can, constant gardner, Aviator,我都不知道中文是什麼。不過如果和同事談到一些舊片,我還是得google一下才知道那些片子的英文片名。
昨天和Sarah正在談正事,她說起因為一本書給她的靈感,她把一篇文章的標題訂為:"A Tale of Two islands"。她講完後,看我一點反應也沒有,她頭抬起來不可置信的問我:”難道你不知道A Tale of Two Cities這本書嗎?”
我直覺反應的說:”不知道耶!”
她說:”就是雨果寫的啊?”
”寫鐘樓怪人的雨果?”鐘樓怪人和雨果的英文我倒知道。
”對啊!就是他啊!!”
我想了一下,雨果寫的書我看了不少,可是好像沒有一本跟A Tale of Two Cities有關耶?
再過了一會兒,我也突然靈光一閃,Two Cities?兩個城市?加上tale,那不就等於雙城記嗎?不過,雙城記怎麼會是雨果寫的呢?
想到之後,我走進她的辦公室很神氣的說:”我知道A tale of two cities是什麼書了,而且,作者並不是雨果哦!”
那是誰寫的呢?
此時她還加了一句:”我不但不知道誰是作者,連那本書在寫什麼的我也忘了...。”
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昧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是狄更斯寫在雙城記的第一句話。
雖然托福GRE很少會考這些東西,但是知道這些英文字彙,對於和美國人溝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 Sep 27 Tue 2005 04:58
生活小記09.27.2005: A Tale of Two Cities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