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會議發表論文是每個博士生和教授每年例行的工作。教育科技這個領域有幾個會議是至少得去一個的:AERA, eLearn,以及AECT;另外再根據本身的專業,還有可能再去其它的會議,像是科學教育,或是閱讀教育等等。

 

今年各校的經費都被砍的很嚴重,所以我們取消了AECT的行程。通常教育科技的人不是去eLearn就是去AECT,我們也不例外。這次eLearn是在Orlando,因為我們是program committee,我以前的指導教授是主辦人之一,加上我們有一個計畫想和他細談,因此就選擇了eLearn。

 

eLearn的領域比AECT廣,除了高等教育的人以外,也會有企業界的人士像是訓練人員,以及政府醫療等等單位的專業人士參加。我還記得2008年的eLearn是在賭城舉行,而台灣翻譯魔戒的譯者朱學恆還是受邀的keynote之一。

 

會議星期二開始,第一天的keynote演講是來自史丹佛大學的Paul Kim。我們比較晚進會場,所以站在演講聽的最後面,只能看到Paul Kim小小的頭,看不清楚他長什麼樣子。不過他所談的內容和我們的計畫概念很相近,所以我們很認真的抄他所講的資料。(其實現在這個年頭真的用紙筆抄資料的人不多了,我看大家都是用筆記型電腦,iPad,iPhone,或是直接用相機拍投影片。)我記得他談到他在第三世界所做的教育普及計畫,還有他的一位同事在當地因事故身亡的事情。他指著他的同事的墓碑照片,上面寫著19xx-2009。Paul說人死了之後,留下的就只有一個"-",所以短短的人生,應該要想想這個"-"裡自己能做些什麼,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我們的論文發表是在星期四下午。所以星期二和三我們很認真的倒處去聽別人的論文。今年大概是我們參加會議最認真的一年,往年大概都是聽個一兩天之後就去玩了;不過因為我們來的早,所以會議開始的前兩天就已經先玩過了,所以才能專心參加會議。

 

大部分會議都是在觀光勝地舉行,這樣才能吸引較多的人來參加會議;可是這有個缺點,就是很多人中途會跑去玩,所以後面一兩天的論文發表通常就會比較沒有聽眾,尤其是星期五下午的論文最慘,再怎麼好的文章,擺在那個時段,大概就註定沒有聽眾了。

 

剛說到我們的論文就是星期四,不只是如此,我們的發表時間長達一小時。幾乎所有的論文都是半小時,因為我們是panel discussion,所以時間也比較長;另外一點是我們的論文主題很短,只有五個字,後面兩字還是"teacher education",eLearn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高等教育或師資培育的人,對這主題也不會有什麼興趣。所以時間快到的時候,還沒有半個聽眾入場,我們也覺得很正常。

 

這時會場進來了一個人,我們就很隨性的和他聊聊天。我們問起他在什麼學校,他說:"Stanford"。

 

她就接著說:"我們很喜歡這次keynote的演講耶!他也是Stanford的。"

 

這人回答:"真的嗎?謝謝!"

 

我隨口加了句:"對對!他叫Paul Kim。"

 

這人又笑笑的說:"我就是Paul Kim。"

 

此言一出,我們三個大驚,馬上跟他道歉,因為他今天穿的很隨性,不是那天演講時穿的西裝,加上那天我們站的很後面,根本看不清楚他的臉,所以完全認不出來。這時其它人也入場了,連我的指導教授都來了,所以我們馬上正襟危坐,很認真的開始講。

 

還好那天早上我們在排練時,靈光一閃,引用了Paul Kim演說的一段內容,加上我們的演講本來就有引用我指導教授的一項理論,所以很巧的,我們引用的兩位都剛好在聽眾裡。

 

這次的發表算是蠻成功的,也在eLearn裡認識了好幾位專業的朋友。雖然今年Elearn參加者比較少,但是我感覺大家互動的機會變多了。所以我想明年可能我們還是會繼續參加,也希望明年這時會有更多的計畫成果可以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ngk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