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5日,阿拉巴馬大學Huntsville分校的一個教授Amy Bishop,在 系上開會的時候,掏槍殺死了三名教授,傷了另外三個同事。

 

槍枝問題在美國已經是被討論到爛的話題了。為了預防學生帶槍到學校上課,美國很多公立高中都在大門口設立金屬偵測器。我們曾經與好幾個紐約市立高中 有合作的機會,每次進去那些高中的時候,都得先通過金屬偵測器,不但如此,門口都還會有紐約市警察坐鎮守門。相比之下,台灣實在是太安全了。


1999年轟動的柯倫拜高中槍擊案死了十幾個高中生,前年的維吉理亞理工學院死了三十幾個大學生,其中陸陸續續都還看到許多槍殺案的例子。只是因為這些新聞出現的太過頻繁,死了五六個人,在讀者眼裡已經沒什麼感覺了。一直到今年二月一個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出手槍殺射死三個同事之後,槍殺案才又重回新聞的頭 版。

 

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槍枝問題。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到這篇教授殺人的新聞,應該都會有同樣的反應:"沒拿到tenure(終 身職)就要開槍殺人?那其它被公司裁員的人怎麼辦?",要不就是覺得這個教授本來就有精神上的問題。有關她的負面新聞一個個被挖出來:她曾在十幾歲跟父親學習用槍的時候,意外射死自己的弟弟;她在念博士班時,有個教授收到炸彈恐嚇,她也曾經被警方約談。很快的,媒體塑造了一個精神不正常,沒有情緒管理能力,學歷但能力不足而沒拿到tenure的罪犯。她在報紙上的照片看起來也是一臉煞氣。

 

Amy Bishop生長在波士頓,她父親是藝術學院的教授,而她在1993年拿到哈佛大學的基因學博士學位。之後她在哈佛醫學院擔任講師。自2003年開始,她 成為阿拉巴馬大學基因科學學系的助理教授。我也是2003年起由助理教授幹起,所以對於她在申請tenure的過程,算是比較熟悉。

 

Amy 有四個小孩,她和丈夫James一起研發了一個可帶式的細胞培養器,這個發明得了一項科技發明獎,也為她帶來了二萬五千美金的獎金,她和丈夫決定開公司 來賣這個培養器,同時這個專利也可為阿拉巴馬大學帶進上百萬美金的利潤。阿拉巴馬大學Huntsville分校的排名沒有主校區那麼高,算是tier 3立大學,對於教授tenure的要求也不會像頂尖學校要求的一樣嚴格。

 

先來介紹一下tenure是什麼好了。Tenure是美國在大 學教書的全職教授最重要的一個關卡。一般教授在申請工作的時候有分tenurenon-tenure track,如果是tenure track,就是從助理教授做起,做滿年限後學校會依評鑑結果來決定要不要給這個教授tenure。如果是non-tenure track,則要看合約內容而決定,總之不管做幾年,合約到了就必須再重新定約,不然教職就不保了。

 

有的學校是四年內決定要不要給 tenure,大部分是六年,甚至七年。在這七年內,教授每年都會被系上的人事評鑑會評估,評估的方向有三個重點:研究,教學,以及服務。所以新進教授不 但教學要好,研究要做的夠多,paper要一直發,還得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為系上或學校服務。到了最後一年,學校決定給教授tenure之後,教授就拿到 了終身合約。也就是除非做了太誇張的事,不然學校就會終身聘用這位教授教書,即使他不再做研究或不再做服務也沒關係。

 

我個人對tenure制度其實不是很贊同,因為制度是死的,這個制度的好壞完全是靠人的善惡來決定。如果一個學校裡大部分資深教授是正直的,而且各有自己的研究所長,願意提拔後進,tenure制度對於努力的新進教授來說,是最好的體制;如果大 部分資深教授不是這樣的人,那tenure制度就是壓柞新進教授最好的工具。怎麼個壓柞法呢?服務通通叫新教授去做,paper自己不寫,而是讓新教授 寫,然後自己跟著掛名;要不然就是把新教授的研究批的一文不值,結果自己根本什麼研究都沒做。如果你認為自己教學不錯,研究也都有做,paper都有發, 服務也都盡力了,但是沒有跟人事評鑑會上的教授打好關係,那麼被評鑑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幫你說話的。如果反過來你是個交際手腕高的人,或是有辦法給其它人一些好處(像是排課方便等等),那資深教授也不好意思給你太難看的評鑑結果。

 

據我所知,台灣教授的評比是外審制,也就是由校外的人事來做審核。不過因為台灣人口較少,圈子也小,就算是外審,大部分教授也都互相認識的。而美國也有部分外審,但是真正做決定的還是校內的人。

 

美國人注重實力嗎?我想的確比起其它國家的人來說,美國人是比較看重實力,要不然我們身為外國人,除非是教中文,不然很難會有被聘任的機會。但是不管是什麼人,一樣是見面三分情,伸手不打笑臉人。不懂得做人的人,即使在美國也不是那麼容易生存。

 

評鑑會的成員喜歡你,就算paper沒幾篇,你的研究就變成"有潛力","這是很重要的研究課題","這位教授是這方面的先驅"等等;人家不喜歡你,就算你寫了十篇paper,評鑑結果就可以寫成:"十篇paper裡有三篇是第二作者,另外有兩個期刊不是頂級的"。反正話都是這些人在講,我親眼見識過,這是一個非常不公平而又要假裝公平的過程。

 

如果系上評鑑會沒通過tenure的申請,下一步要看院長支不支持。如果院長支持你的tenure,那你還有機會平反;但一般而言系上的教授是最清楚你的研究的人,院長很少會和評鑑會做相反的決定。接下來是由VP(教務長)來做評鑑,最後再由校長或是董事會做最終的決定。如果最後沒有拿到tenure,你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在這個學校教書,但一年後就得走人了。在這一年內,你可以找工會,或是找律師再上訴看有沒有翻案的可能。但是通常找了律師後,就形同與學校對立,就算平反了也很難再這個學校立足了。

 

頂尖的學校像是哈佛,哥倫比亞大學,tenure的比率大約只有三成,也就是十個教授裡只有三個能留下來。一般其它大學則差不多是六七成左右。有許多人在申請tenure前可能自己先找到別的學校離開,或是自行離職。能夠在一年年的評鑑下生存下來的教授,應該都有被tenure的機會。

 

大部分沒有接觸高等教育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如果沒拿到tenure就算了,大不了換個學校重新來六年。事實上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六年裡很多教授是花盡心血做研究和服務,如果沒拿到tenure,換到新的學校,一切的研究和paper都必須從頭算起。對於年紀漸增的教授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而且很多學校不願意聘一個之前沒拿到tenure的教授。尤其女性教授還得兼顧家庭子女,女教授要拿到tenure比男教授更為艱難。

 

對於tenure的背景各位應該有了初步的了解了。總之,這是一個十分political的過程。你強不見得就拿得到tenure,有時強者易遭忌,只要評鑑會上有人看你不順眼,又沒有會替你說話的人,這個過程就很麻煩。所以拿到tenure的教授,可能很會做研究,可能很會招生,而且人緣不能太差。

 

回到Amy的例子。紐約時報有一篇報導對於她的tenure申請過程有比較詳盡的說明。Amy的tenure申請先在2009年初被系上的評鑑會拒絕了,也因此她只剩下一年的合約。Tenure的申訴案件有一定的程序。一旦tenure被拒絕,教授必須在時間內申訴,學校或工會會另組一個評鑑會再做審核,但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學校高層。Amy的tenure申訴案被通過了,沒想到學校的教務長還是拒絕了她的tenure。Amy繼續為她的tenure奮鬥,找了兩位董事會的成員幫忙。她又找了律師來調查她的tenure申請過程,律師找出一些處於灰色地帶的證據。第一就是她有兩篇paper已經被接受了,但是在tenure申請書寄出去之前,這兩篇paper還沒有被出版。第二則是她的發明雖然會為學校預計帶入百萬美金的收入,但是這筆錢還沒有真的進入學校。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如果評鑑會的人欣賞你,這兩篇paper一定會被計算為你的成果。發兩篇paper是很不容易的事,從開始研究,到寫稿,到被接受,這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出版只是最後一步;而專利收入也是一樣,在一般學校,只要能為學校帶入收入,都是很重要的成果。然而她這些成果都是略有瑕疪,也就是可被算入也可不被算入,端看評鑑會的人怎麼討論。

 

我可以想像,Amy認為自己是名校畢業,有研究成果,有paper,有為學校帶入經費,教學也不差,連tenure申訴都過了,學校高層還不給她tenure,這一切始作俑者都是系上的教鑑會的人開始的。一般人可能選擇離開,再另找新的學校。而她可能就是吞不下這口氣,越想越憤怒,如果她的確是有情緒管理的問題,也難怪她會選擇這麼可怕的方法發洩了。

 

有幾篇報導都說到Amy的文筆不錯,寫了幾本沒出版的小說,最近的一本就是寫一位女科學家沒有辦法拿到tenure的故事,可見她的tenure申請過程給她多大的壓力。Amy住在鄉下小鎮,有四個孩子,加上志趣相投的先生,什麼樣的精神壓力才會逼她拋夫棄子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當然,她做這件事是絕對錯誤的,我當然不贊同她的做法,但我可以理解她的悲憤。Amy tenure申請的真相永遠也不會有人知道了,因為只要學校系上的教授,院長,教務長口徑一致地表示她不夠資夠拿到tenure,其它的人再怎麼說也沒有用。再怎麼完美的人一定也有缺點,要找缺點還不容易?她的先生說:"我寧可跟泰森打三回合,也不要去申請tenure。這個過程很不公平,如果評鑑會裡有人嫌你的帽子很難看,你就別想拿tenure了。"當然他說的是很誇張,但是某種程度的表達了tenure體制的問題。

 

她的新聞讓我十分感傷,我可以感受到她在奮鬥的經過所受到的壓力,以及被群眾集體妖魔化的過程。我一直希望自己在參與評鑑會的時候,能夠保持中立公平;但是做過之後就知道,這永遠只是一個努力的目標。Tenure的過程是個很容易被少數人操縱的體制,就連每年的評鑑會,也是有人被不公平的對待,氣憤離去的也大有人在。也希望這一次Amy的故事,能夠給一些高學歷而心存不正的人一個警剔的機會,一旦人被逼上絕路,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ngk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